《“诗中有画”与王维诗歌之探讨》
一、关于“诗中有画”之疑问
你似乎在询问 MBTI 与王维诗歌的结合,以及创建基于这些类型的表情包之事,我先澄清下问题。那为何有人不认同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自苏东坡发表此评论后,“诗中有画推王维”成定论,今人多以此为王维诗的最大特色。我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觉得此评价值得推敲。
二、历来对诗画关系的理解
让我们重温《拉奥孔》中莱辛对诗画特征的经典分析。诗和画虽都是摹仿艺术,但媒介和手段不同,产生各自特殊规律。造型艺术宜选取最宜表现对象典型特征和最能产生效果的顷刻,而诗则更重视非图画性的美。
在中国古代,一般认为诗画相通,如陆机“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等。但也有不同意诗画相通,主张诗画各有其长的意见,如邵雍“画笔善状物……诗笔善状物……”。
绘画在表现听觉、其他诸觉及历时性等方面存在局限,如徐凝“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等。这表明诗歌所传达的诗性内容,其丰富性是绘画难以企及的。
三、王维诗对画的超越
苏东坡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论断,本身不包含价值判断,但将其作为王维诗的主体特征强调,是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漠视和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轻估。
如苏东坡所举例子,多不适合论证“诗中有画”,像“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等句,无法展示为空间状态,超越了绘画性。再如袁行霈先生所举诗句,能画的只是较一般的诗句,真正代表王维成就的佳句都无法入画,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这些都是绘画难以表现的。
王维诗以诗人的敏感等,融汇成超越视觉的全息诗性经验,把诗推向“诗不可画”的境地。
四、“诗中有画”作为批评标准的限度
“诗中有画”虽为众多学者所提及,但并非没有道理。诗的语言有造型能力,能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这离不开读者经验的参与,且“诗中有画”受读者美术修养影响,不同读者有不同理解。
王维本人的创作也力图超越绘画性,这是他对六朝以降诗歌语言描绘性特征的突破,论者若只强调“诗中有画”,贬低了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
从一般艺术论角度,用绘画性衡量诗歌不可取,如音乐史上虽有“标题音乐”,但也处于有争议地位。
对王维诗中的画意,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山水诗天生就有画意,关键是研究王维如何观赏风景及他的认知框架等。
关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作者是王维,出自《周庄河》,前两句为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精通诗、书、画、音乐等,被后世誉为“诗佛”“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其作品影响深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诗中有画”与王维诗歌之关系及探讨】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本人原创文章,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发布者:长久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seo9.com/6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