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mbti背后的心理学原理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mbti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MBTI的心理学起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MBTI 早就被心理学界反对,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
近段时间发现大家非常喜欢用MBTI来给自己贴标签:比如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是射手座的,我是intp人格。了解他人的时候也是问:你是什么星座的呢?是什么人格类型啊?
那为什么大家会乐此不疲的喜欢用某个属性定义自己呢?
一、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在任何性格测试都会应用到这个心理学效应,特别是当用户做过大部分题目后,会更加倾向于认可做题后的答案,因为用户付出了成本,付出了时间。
MBTI也是这种方式,会让你做很多题目,最多的是100多道,做完题后才会给你一个参照,相比星座这种,MBTI会让你做题,在可信度上比较高。
二、它真的好用啊
理论是否严谨与是否好用,是两码事儿。
MBTI这玩意儿真就是玄学,可扛不住它太好理解太好用了呀,我们根正苗红的心理学界的量表,真拿到市场上没有一个打得过这货呀。
比它靠谱的心理学测试有的是,但是它跟别的奇奇怪怪的迷信比如星座,面相,生辰八字等比又要靠谱的多,并目只要做个小测试就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之类的。
三、打造社交货币
MBTI能火出圈的一大原因是打造了一种社交货币,也就是谈资。MBTI火爆过后,大量的用户都在各自谈论自己的性格标签,比如ENFP适合哪类人?INTJ的人性格是什么样?并制作出了大量的表情包和一些段子。同时,还有其他衍生的创意方向,比如ENFJ的穿搭、爱好美食等等。这些都是MBTI不断传播的原因。
四、快速给人归类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性格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那为什么还会有人用星座或者MBTI定义自己或者定义别人呢?这其实可以从心理学的两个点来解释。
1.认知资源有限性
认知资源有限性是指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认知加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而用MBTI和星座类似,可以用来定义他人或自己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快捷的了解这个人,节约认知资源。
2.归属的需要
我们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我们在接触某一类人时会因为他们身上的相似性把它们归属到某一类别,或者把自己归属到某一类别当中,以获得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
MBTI盛行之后,很多人以人格为名找到同类,在互相的自我阐述中找到共性,并更加有意靠近描述的特征。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话题和交流方式,它或许可以帮助你快速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关系,但是要利用它在多大程度上指导生活,我的建议是:仅供参考
二、MBTI的心理学起源
我通俗回答下你的问题。
MBTI本身是一个理论模型。
这个模型的基础是荣格的《人格分类》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大脑在做决定的时候,如果我们放慢镜头看,可以分解为两个大环节:感知阶段(又分为触觉感知阶段和直觉感知阶段),判断阶段(又分为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阶段)。即如下流程:
(遇到事情后)触觉感知--->直觉感知--->感性判断--->理性判断最后做出决定。

但是实际上,这个决定是在一瞬间做出的,刚才我们是放慢动作分解。
为什么人们遇到某些类似的事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呢?
问题就出在这四个环节上:
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都要走这四个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个环节中的倾向程度不同(也可以理解为滞留时间长短不同):有些人更倾向停留在触觉感知环节多一些,而直觉感知一带而过;有些人在判断环节,更倾向停留在感性判断多一些,理性判断一带而过。
而我们的大脑这两大基本功能还受到每个人的精力来源不同与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那么最终的决定就千差万别了。
这就是MBTI的理论本质基础。
关于MBTI的心理学起源,实际上就是荣格的心理学巨擘《人格分类》的不断实践和发展,一直到现在应用到心理学测量,军事,企业人才岗位匹配、选拔等众多领域。
上述通俗表达的灵感来源:才储网
详见:
三、MBTI广泛被心理学界所反对,为什么还这么多人相信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MBTI)是一种性格类型工具,被用于解释如何观察和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MBTI是建立在卡尔.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基础之上,把人分为16种性格类型。
MBTI量表采用迫选性自评问卷,此点备受诟病。
MBTI不能应用于人员甄选,MBTI工具不具备测验技能和能力的功能。
MBTI M量表(第 I步) 93题,从四个维度上的倾向进行解读。
MBTI Q表格(第 II步)144题,基于第 I步的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再进行 5(共20)个FACET的解读。
MBTI有广泛的商业应用,但并没有心理学学术上的支持,其量表和理论在学术上受到非常大的质疑并批判。
四、心理学承认mbti吗
心理学是承认mbti的。
在主流心理学中,MBTI被称作为伪科学——其一最大的诟病便是信效度过低,重测率为57%,无法作为准确的心理测量工具;其二人格类型论早已过时,被主流所承认的人格心理学相关模型通常为大五人格测试(The Big Five),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表(MMPI)。
虽然它可能从科学的视角来看不够严谨,但是它也并非是玄学,它的题目是基于对人类认知方式的观察、归纳而形成的类别,而测试者自己的回答也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选择。
整个过程并没有像看面相/手相一样——你印堂发黑,所以有血光之灾;而是基本归纳:你在人群中不爱说话——那你的交流方式更倾向于内倾。
另外,人类期待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是一个本能,MBTI作为工具,题目中的部分问题确实能帮助人注意到自己平时不会关注到自己的行为、思考方法,部分分析也可以帮助你了解“别人眼中的你”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测试的创建者说:
创建这个测试的初衷,是想让荣格的人格理论能够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因为很多看似随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背后其实都能找到基于人格类型的逻辑。
另外,成年人的人格其实非常有序和稳定,所以这个测试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行为方式、优点、缺点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
关于mbti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mbti背后的心理学原理?MBTI的心理学起源】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本人原创文章,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发布者:长久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seo9.com/15966.html